一直想写篇文章记录宝宝与我们共御湿疹的经历,这既是家庭生活的点滴,也是想给更多年轻爸妈们一点借鉴,却不料却因各种琐事拖拉,转眼已至年底。
于年底再提笔,却顿时心生感慨,湿疹似乎又不仅仅是湿疹了,那就索性将这瞬间丛生的感受一股脑儿全都记录下来吧!尽管只是信笔由缰,但好歹都是此刻的真实。
于我,总体来说似有回归意味,这回归并非所谓“回归家庭”,而是一种逐渐走出“困境”,回归自我的初步感受。大约从07年始,我曾先后因眼疾、学习、学校/老师选择、择业/家事、职业发展、备孕等事陷入一种“整体晦暗”的心境中。所以当备孕成功并渡过小心翼翼地早孕期,顺利生产后(尽管肚子上挨了一刀),在持续的一段时间里,我整体的感受还是蛮喜悦的,并欣欣然撰写了《我的孕产日记》和《半年带娃的一点感受》,记录了此时段的心路历程。
我的真正开启是在产假结束,重返工作的2月1日,此后约有半年多时间,我每天都过得及其规律,早上起床给宝宝留足两顿口粮,然后收拾上班,下午约四点左右就会因涨奶催促急匆匆赶回家(此时有哺乳假),进门先给宝宝准备第二天的两顿口粮(和第二天早上的合起来刚好够一个白天吃),再亲喂,之后陪宝宝玩耍、睡觉,直至第二天早晨上班离开。这一段的状态是忙碌+规律,但总体并未有太多纠结(的事情)出来,先生和婆婆一如既往在支持。
平静打破于十月,八月宝宝曾因周岁第一次回到老家,紧接着就到了难得的国庆长假,因早先备孕不顺,我大约有两年多未回家(我父母家),故在国庆长假时便颇为自信的带着宝宝回家了(此处自信是指宝宝长大一些,可经得起“折腾”了)。
十月的老家,蓝天白云一片田园悠远,但因地处渭北旱塬,早晚已然需要适当“武装”抵御寒冷了。塬上风大,气候又相当干燥,当我一不留神时,宝宝就猝不及防的红屁屁了!于是我不得不十分“狼狈”且“烦躁”的提前结束行程了。返回西安的几天里,经婆婆悉心照料,宝宝的红屁股淡下去,似乎是完全好了,于是我们(我和先生)也就稍稍的松了口气。但随后因老家有事,不得不全家总动员,在十月又回去了一趟,此间仍平静无事。
事态发生转变是在十月末,但因此次屁屁泛红是个逐渐加重的过程,而我们一开始以为正常护理仍能解决,便多少显得有些“轻敌”,加之其他或可产生影响的因素并行存在,所以使此番事起并无具体日期可靠。
10月31日上午,我和先生还有婆婆带着宝宝去社区注射水痘疫苗,正常留观30分钟无恙后返回了家中。
11月2日晚(约58小时后),我给宝宝换纸尿裤,在台灯微弱的灯光下(宝宝已睡着)似乎隐约看见她小腹有不太明显的芝麻小点,但并未上心。
11月3日晨起,婆婆惊呼:“娃肚子上怎么起了这么多红点点”。于是我赶紧抱着宝宝去医院,挂了个专家号,专家诊断为“真菌感染尿布疹”,开了达克宁+美宝烧伤膏。我当时对诊断结果心存疑惑,故追问医生为何小腹也会是“真菌感染的尿布疹”,医生说是宝宝睡着滚来滚去尿液也会顺着纸尿裤覆盖至小腹,尽管我对此提出质疑,但医生不再做出回答,只是按流程接诊下一位了。无奈之下我只好抱着宝宝先出诊室,并给正在加班的先生打了电话,询问是否要购买医生所说的药物,先生建议可先买了,回家后是否使用我们再做考量。
返家后,虽并未有所作为,但宝宝午睡醒来后,肚子上的红疹似乎又减轻了,于是我们心中绷着的弦也就稍稍松弛了一点。考虑到达克宁作为较强劲的抗生素的属性,我们决定暂时还是不用药了。
然而,短暂的平静或许意味着更强的风暴。11月3日晚,宝宝睡至半夜时突然开始哭闹并不断挠自己的脖子,我起来查看发现她全身都起了红疹,因是在半夜,似乎也没什么好办法,只好一再安抚她,大概折腾了两个多小时候我们方才睡下。
11月4日早起,我们医院,但由于没有提前预约,现场只能排到下午三点多的号。因为焦急,我们短暂考虑后,医院,医生诊断为荨麻疹,并开具了口服的盐酸西替利嗪。此行医生还叮嘱给宝宝抽血做了化验,所以对诊断结果我是深信不疑的。但在寻找过敏因素时,我逐一盘点了宝宝的饮食种类,并未发现有太过可疑的致敏源,这时才突然联想到了注射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的事情。致电社区疫苗咨询电话,并查询相关资料后发现,确实有部分儿童会在72小时以内发生过敏现象,于是在心中判定或许是和疫苗注射有关。
然而,接下来的三四天里,服用盐酸西替利嗪,并耐心等待(一般认为荨麻疹几天内会自行消退)并未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在焦虑的催促下,我又开始了各种资料的查询与学习,而且我们判断即使全身红疹为荨麻疹,但红屁屁在此前就已发生,应该不能按荨麻疹来处理,所以此时我在查询了多篇学术论文对“达克宁+美宝烫伤膏”治疗效果的研究后,做了用药的决定。
然而,用药一周后同样收效甚微!毕竟一般抗生素的使用一周左右就会见效的。疑窦丛生的过程里,我和先生加深了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我除了在网络查询各种经验贴、知识贴,仍继续坚守在学术网站查论文,还跑到问诊平台花钱和医生问诊。这个过程中我的大学室友转来的一篇推文《如何应对孩子湿疹(特应性皮炎)》如何应对孩子湿疹(特应性皮炎)对我的帮助很大(此处对她表示郑重感谢),我将该文转发先生,并督促当时因产品调适不顺频繁加班的他一定要看。
于是,某晚上先生在大致浏览了推文后,又在平板上下载了《儿童皮肤病学》连夜学习,此间他医院的抽血化验结果拿出来逐项分析(确定每个指标到底代表了什么)。
学习的结果是,我们开始较为明确的质疑关于荨麻疹的论断,一方面是因为化验的结果似乎并不直接指向荨麻疹,另一方面是在形态上荨麻疹的凸起顶端应是平的,而宝宝的疹子似乎是尖顶的凸起。根据学习所得,我们自行去药店购买了外用的地奈德乳膏(力言卓),尽管该药在糖皮质激素中几乎是效能最弱的那一类,但最终我们并未敢擅自用药。
11月17日,我们二次医院,这一次因提前挂了号,很顺利见到了医生。但接诊的医生似略有傲气,只看了一眼就说“湿疹”,我们就又给看了红屁屁,医生仍说是湿疹,我刚要说之前的医生怎么看的,医生就有些不耐烦阻止了我的询问,“之前的医生说什么我不管,到我这里你就得听我的”,然后给宝宝开具了洗液和糖皮质激素—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由于此前的教训深刻,我回家后又在网上查询了该医生,并翻看了他在网络平台的文章及建议,其中有一篇是冀连梅药师的《湿疹的护理和治疗是一场持久战》,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此次用药,尽管我们仍谨慎小心,但基于前期的无效用药以及学习所得,我们做出了只给红屁屁涂药,但全身涂抹润肤油(我们选择的是郁美净)的护理决定。此后大约三天左右,宝宝全身的红疹就几乎全部消下去了(中间有反复),红屁屁的好转慢一些,但总体也算是好了一些(至今仍有反复)。
此间还有个小插曲,就是尽管医生开具的是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但因为我负责哄娃入睡,先生负责涂药,我于偶然间发现先生涂的其实并非医生开的药,而是我们早先就曾购买,但未敢擅自使用的地奈德乳膏(比前者效能更弱)。
至此,我们全家共御湿疹的经历算是暂时段落了,但此段时间带给我的焦虑、自责、纠结、郁闷、劳累等等一系列的感受,真可谓是五味杂陈,就算是抽丝剥茧似也很难说的清楚。
在确定湿疹后,我曾和先生一起就宝宝湿疹爆发的过程进行回顾,以期就其原因做出一点探究。尽管湿疹的发生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原因可能囊括了皮肤屏障障碍、遗传体质、环境诱发、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等,但在总体的应对上我们共同认可的是:湿疹的预防及护理并无捷径,加强皮肤的护理(涂润肤油),防止皮肤干燥,仍是不二法门。这和加强体质,预防各种疾病是一个道理。
但是宝宝的湿疹为什么在这个节点发生呢?其必然性在哪里?偶然性又在哪里?冬天固然是儿童疾病多发的季节,且十月开始红屁屁一定是和老家的大风、干燥是有关系的(先生认为宝宝穿尿不湿,屁屁被捂着,之后又穿着开裆裤被大风和干燥的气候侵袭,皮肤就受伤了,皴了),但这些是否就是根本所在?背后是否还有可以探讨的?
为何十月带宝宝回家后会出现一会儿用尿不湿捂着,一会儿光着屁股被大风吹的现象呢?回想时我觉得多多少少是和育儿观点的不统一是有关系的。在宝宝照料早期,我个人倾向于穿尿不湿不用尿布,此间我们几位主要照料者在经历短暂分歧后达成了共识,一切都较顺利。
至夏天时(宝宝接近一周岁),我已经上班半年了,此时照料宝宝的重担几乎全部落在了婆婆身上,而婆婆也觉得此时宝宝已经有了初步的意愿表达能力,就开始尝试着把尿尿,逐渐就不再给宝宝使用尿不湿(除过晚上睡觉时)。
尽管我个人最初设想的是在宝宝两岁多在开始训练她使用小马桶尿尿(拉臭臭),此前仍以尿不湿/纸尿裤为主。但我的设想在某种程度上毕竟只能称之为理想,一方面是操作起来时并不见得完全能按预想来,且我自己上班,具体的操作都需要婆婆来做,我不能苛求老人按我的想法来,再者就是既往的经验并非全无道理,这是我尤其尊重的点所在,所以日常我选择了默认不穿纸尿裤。
但当我自己带宝宝回家时,无意识中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给宝宝穿纸尿裤,但在意识层面又刻意不穿(包括先生在我们十一回家时也反复主张给宝宝把纸尿裤脱了)。于是就出现了早晨和晚上给宝宝穿纸尿裤(美其名曰早晚太冷),中午给宝宝脱掉穿着开裆裤把尿的反复。如此西安还好,但在老家的十月就有问题了,就像娇嫩的小脸蛋暴露在风中一样(其实屁屁可能比脸还嫩),很容易就受伤,皴了。
另外,我事后回想时发现,或许此时段宝宝正在经历断奶也是个原因。因哺乳假结束后,我可能要面临出差,所以在此时正在尝试着给宝宝逐渐断奶,或许是对宝宝的抵抗力有所影响的。用婆婆的话来说就是,“娃换个奶肚子也不容易,好多娃娃断奶都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
所以,从内生力量看,自身抵抗力下降;从外部环境看,气候干燥风大,结合起来似乎是可以作为宝宝皮肤受损,湿疹趁虚爆发的原因的。当然其他的类似整体气候到了冬天,雾霾严重,又恰好接种水痘疫苗(虽然毒性减弱,但仍是活疫苗)等等都可能是促发因素。
故而,以上又提出了另一个麻麻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即婴幼儿的母乳喂养及断奶。
从喂养理念而言,我个人比较支持纯母乳喂养和自然离乳,所以在宝宝一周岁前我一直都是纯母乳喂养(上班后背奶),之后因工作原因不得不考虑断奶时也是尝试着采取了渐进式的断奶,即从最开始的纯母乳(不能亲喂时采取背奶),到后来的白天奶粉,晚上(周末)母乳,再到后来只是半夜醒来母乳,到最后的完全离乳。尽管目前宝宝有时候会表现出既想吃(行为表现),但又明确表达“不吃”(询问她要不要吃时,她会马上爬开,然后说“不吃”),但总体我认为过渡还算顺利。
最终完全离乳这个动作是和我出差有关的,刚好以此为“契机”,宝宝晚上和奶奶一起睡,自然就连半夜起来的母乳也断了。但对此先生是很反对的,他认为宝宝即使不吃母乳,仍会希望和爸爸妈妈一起睡。对此我保持认同,但也很实诚的表达“做不到”。
宝宝周岁前一直和我睡,包括我因为剖腹自顾不暇的那段时间,也是晚上先生先把我扶起来坐好,然后我再给宝宝母乳,哄她入睡等等。但随着我身体逐渐康复,此后我们两人协作晚上带宝宝这件事情就逐渐全部落在了我的身上,尽管我理解先生工作很是辛苦,又经常加班,晚上回来需要放松,需要休息等事情,包括后来他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去小卧室睡。但于我而言,我本就是睡眠极浅的,晚上再要操心宝宝吃奶,盖被子,哄睡等事,结果就是我差不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晚上都没有得到过较好的休息。这在我产假期间,或者说尚有哺乳假时倒也可以承受,比如白天婆婆带宝宝时我可以休息。但当我逐渐回归工作时,白天我们几乎面临着同样的劳动,晚上(从下班开始),我又需要全身心投诸于孩子的照料上,这使我几乎成为连轴转的机器。
所以长久来讲,我“无力承受”是迟早的事情。尽管我认可纯母乳喂养、自然离乳、亲子互动及婴幼儿的照料和养育最好亲力亲为,不抛给上一代的观点(理想状况下一定是父母双方的亲力亲为)。但我首先认为好的陪伴及亲子互动,一定要是母亲觉得快乐和舒适的,不然一个极为疲惫,情绪极为低落的妈妈,即使她一天24小时都呆着孩子身边,恐怕带给孩子的体验并不见得比一个只陪伴了3、4个小时,但全身心的投入,且和宝宝一起感受快乐和游戏的妈妈好。
这是个现实的问题。包括是否要事事都把宝宝摆在第一位(真正是不是第一值得存疑),做妈妈的是不是就必须是劳累的、为了孩子甚至可以牺牲所有的形象与定位?如果妈妈牺牲太多是否会让孩子压力很大?是否并不能获得孩子的尊重与理解(或许孩子大了,尤其是自己作为父母之后可能会好点)?这些都是经常萦绕在我的心头的疑问。
就感受而言,宝宝湿疹的过程中我其实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与自责的(注意这里是自责,因为我也会觉得自己没有扮演好妈妈的角色,没有把宝宝照料好)。但哪个妈妈又是天生的呢?在成为妈妈之前我也是被家人宠爱着长大的呀!我也曾十指不沾阳春水啊!为什么当我生了宝宝后就必须无师自通地做一个所谓的“全能的好妈妈”了?而且很容易在没有做到时受到所有人,包括自己的指责。几乎所有人都歌颂母亲/母性,似乎那就是天生的,神圣的,对于母亲的艰辛与不易,所有人都认为的确如此,但落实到每个具体的母亲时,她从怀胎十月到产后恢复,所有的心理的、身体的不愉快的感受和,困难,却似乎都成为了不能言说的“痛”,“当妈就是这样啊”,“哪个妈妈不是那个样子”,类似的许多言辞,都只在说明这些就是自然而然的。但妈妈首先不应该先是一个人,而后才是妈妈的吗?作为一个人她在工作价值感获取、心灵休憩、身体修养等方面的需求实质上和其他的家庭成员并无二致的。
许多家庭在相处中本来都是极为融洽的,却会在有了宝宝后关系均趋于紧张,这就是因为在婴幼儿照料,儿童教养等方面对母亲抱有太多“完美期待”。尤其是当宝宝生病的情况下,大家都很紧张孩子,而且潜在的会“归罪”母亲,因为很可能意味着妈妈没有把宝宝照料好。这种情况下,妈妈本身就可能已经处于自责与焦虑之中,若再有叠加而至的指责只会让她的感受更为糟糕(且对宝宝并无好处)。所以至少就我个人看,我建议此时,家人(主要是爸爸)要多关心妈妈的情绪,帮她疏解压力,而不是一起来指责她(此处重点澄清,先生并未指责于我,但即使如此我的感受也不见得美妙)。
此处,我个人觉得还需要厘清的一点是,很多家庭在宝宝的养育上会首先将问题归咎到婆媳关系上,似乎所有的“战争”都是两个女人之间的。但就理想状态来说,育儿应该是夫妻自己的事情,所以当老人帮忙带孩子的时候,只是年轻人将自己需要承担处理的事情转移给了老人。当然,对于年轻人来说巨大的经济及生存压力使他们无法亲力亲为必须借助于老人的帮助也是现实的状况,所以首先我们必须在态度上对于提供支持的老人表达感谢(但老人也不应对年轻人夫妻相处过多干预);其次,在育儿这件事情上,目前很多流行的理论是基于现代心理学的,它固然不是不无道理的,但心理学只有一百年历史,它是否是真理其实是在检验过程中,对于我们/老人既往的经验如何看待,年轻的父母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并不应是一刀切的态度。那作为年轻妈妈,一定要体察自己的感受,在很多关乎宝宝的事情上,我个人觉得并不一定要依据对宝宝最好来处理,而是妈妈和宝宝都觉得还不错。
最后,我要郑重的表达的仍是我的感谢,这不是为了例行“公事”,而是发自真心。尽管此文啰啰嗦嗦处极多,似是有负面的情绪在里面,但总体而言我能如此表达,能做好工作,能探究问题,能体察自我,还是和先生的参与、陪伴,以及婆婆的支持都有很大关系的。尽管表妹曾笑言,“是不是男人都一个样儿?我觉得我哥哥也就比其他人好那么一点点,也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不同”,但我仍觉得这“好的一点点”是需要大大滴肯定,大大滴表扬的!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曾在很早约定要坚持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目前此人已在叛逃的路上越走越远,这是需要警惕和批评的!
本号致力于记录生活点滴,传递幸福味道转载请注明:http://www.365skill.com/zlsztf/4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