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渐转凉,蒿草、豚草、葎草等植物的花粉播散期也随之而来,这使得眼红、眼痒、频繁打喷嚏和流鼻涕等过敏症状开始显现并逐渐进入高峰。打喷嚏、流鼻涕是过敏的典型症状。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且近年来在中国国内的患病率有所上升,尤其是儿童低龄段的过敏情况日益严重。这一现象催生了市场的商机,不少益生菌产品纷纷打着“抗敏”的旗号进行宣传。这些产品通常价格不菲,每盒三四百元,且在宣传中大量使用过敏症状相关的图片和文字来吸引消费者。
然而,多位专家学者指出,目前的研究尚难以明确哪个菌株能有效地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同时,保健食品中并未批准“抗敏”这一功能,且普通食品声称任何功能都是违法的。尽管如此,市场上仍不乏消费者尝试使用益生菌来缓解过敏症状。
在中国,季节性过敏问题尤为突出。据《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年修订版显示,中国儿童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高达38%-5%。与此同时,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年发布的《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也提到,3岁至12岁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新发病例每年以约2%的恒定速率增加。这些数据表明,过敏问题在中国儿童中愈发严重,而市场上的益生菌产品虽多,但消费者在选择时仍需谨慎。《指南》详细介绍了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药物,包括一线和二线治疗药物。然而,由于过敏变态科专科医生的稀缺以及部分患者对就医的观念,许多过敏性鼻炎患者难以获得正规治疗。在此背景下,益生菌被一些人视为缓解过敏症状的替代方法,社交媒体上也不乏博主推荐抗敏益生菌的内容。在电商平台上,抗敏益生菌产品琳琅满目,如“好鼻子益生菌”、“告别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宣传语随处可见。这些产品规格不一,价格在-元之间,并伴有各种买赠优惠。根据产品宣传,每日服用量及疗程长度均不菲,意味着消费者可能需要花费千元以上。
但消费者对益生菌的期待也显而易见,诸如“鼻炎需要吃多久?”、“宝宝打喷嚏流鼻涕可以治吗?”等提问层出不穷。然而,面对“抗敏”益生菌的宣传,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产品真的能“抗敏”吗?其“抗敏”机制又是什么呢?
记者在某平台“舒敏益生菌热卖榜单”上发现,不同产品所含菌株各异。例如,OrganicGarden海外自营旗舰店的一款“新西兰og奥己舒鼻抗过敏益生菌”就宣称能改善过敏性鼻炎、调理肠胃等多种功效,其关键成分包括短双歧杆菌M-16V、鼠李糖乳杆菌LRH副干酪乳杆菌LPC48等过敏菌。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产品都声称能“抗敏”,但目前尚无明确证据支持益生菌能直接缓解过敏性鼻炎症状的观点。因此,消费者在选择时仍需保持谨慎。而在OrganicGarden海外旗舰店,其销售的“新西兰奥己舒鼻抗过敏益生菌”包含五种专利菌种,其中过敏菌有鼠李糖乳酪杆菌LGG和动物双歧杆菌亚种Bi-07。另一款“万益蓝WonderLab儿童/成人舒敏益生菌”则声称其含有的敏舒菌为副干酪乳杆菌GM和罗伊氏粘液乳杆菌CCFM。INNERHEALTH茵澳斯儿童舒鼻益生菌胶囊则主打一种菌——副干酪乳杆菌(LP-33)。而“个幸药业抗敏菌复合益生菌固体饮料”则专为荨麻疹/鼻炎反复体质研发,宣称含有多种抗敏菌。
然而,在记者走访的多家线下药店中,工作人员普遍表示“没有抗敏益生菌”或“益生菌不能抗敏”,并推荐尝试补充一些VC来提高免疫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品牌的益生菌菌株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尽管各品牌都声称其产品具有抗敏效果,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证实益生菌与过敏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医院变态反应科王良录教授指出,对于过敏性疾病患者来说,药物仍是明确的治疗选择,而益生菌,尤其是作为保健品的部分,其抗敏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温州医院皮肤科主任李智铭教授向央广网记者介绍,目前益生菌在临床上并不作为过敏性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其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尚在研究之中。尽管有研究显示某些益生菌菌株可能对预防幼儿过敏性疾病如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有一定作用,且有许多文献探讨了益生菌预防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潜在机制,如调节炎症因子和免疫细胞功能等。然而,目前尚缺乏确凿的研究证据证明益生菌能够预防或治疗过敏性疾病,国内外诊疗指南中也未将益生菌纳入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方案。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指出,虽然科学家在益生菌与鼻炎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尽管多数研究显示益生菌对鼻炎有效,但也有部分试验结果呈阴性,显示出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和不稳定性。此外,由于益生菌种类繁多,过敏性疾病也各不相同,因此益生菌与特定过敏性疾病之间的联系尚不明确。人群的差异化和作用机制的不清也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因此,目前很难确定哪款益生菌或菌株能够有效地治疗或缓解鼻炎症状。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抗敏益生菌的产品宣传中,经常会出现诸如“四大专利”之类的字样,声称其产品能够“抑制体内IGE产生,从而减缓改善过敏性鼻炎、皮肤敏感等过敏症状”。然而,专利本身并不等同于产品的实际疗效。某抗敏益生菌产品的宣传解读“专利审查员在依据相关法规进行发明专利的审查时,会重点考量发明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虽然产品功能会在审查时被考虑,但专利权的授予并不意味着产品一定具有广告中所声称的效果。”北京万景律师事务所的专利代理师李怀周指出。
他进一步阐释,专利法主要评估产品是否满足新颖性和创造性标准,而产品是否达到广告宣称的功效,则需遵循广告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换言之,专利授权主要证明该发明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但并不直接证明其广告效果。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选择益生菌产品时,应保持理性,正确看待宣传中的“专利”字样。同时,需要注意区分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董英指出,普通食品在法律上不允许宣称其功能,而保健食品则需属于现行24种功能之一。目前,“抗过敏”功能尚不在此列。因此,消费者在选择时务必谨慎,避免购买违法宣称的产品。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指出,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食品广告中禁止使用医疗用语或与药品混淆的用语。同时,《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也强调,食品广告不得宣传治疗作用,只有保健食品才允许涉及功效宣传,而普通食品则严禁宣传功效。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明确禁止经营者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包括对商品性能、功能等的虚假宣传,以及通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宣传。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宣称抗敏的益生菌产品通过跨境电商进入中国市场。然而,这些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可能与我国存在差异,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自行承担相关风险。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6月发布的消费提示也指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的标准可能与我国不同,尤其是宣称功能的进口食品,消费者应谨慎购买。
有消费者反映,其购买的新西兰抗敏益生菌品牌在新西兰当地并不知名,品牌
转载请注明:http://www.365skill.com/zyzsz/1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