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治疗湿疹 >> 治疗湿疹的土方 >> 正文 >> 正文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助力细菌性皮肤病诊治访

来源:治疗湿疹 时间:2021-3-19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6/6195051.html

?刘维达教授

细菌性皮肤病是由细菌在侵入部位直接引起病变,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变态反应(对细菌产物过敏)或中毒反应(细菌毒素导致的损害),该疾病的严重性和复发性使许多临床医生迷惑不已。中国医院刘维达教授从事皮肤科诊疗工作三十余年,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了提高细菌性皮肤疾病的诊疗水平,本刊有幸邀请到刘教授,从细菌性皮肤的诊疗进展、发病趋势、治疗手段等方面展开分享。

细菌性皮肤病诊疗已取得一定进展

刘维达教授指出,细菌性皮肤病是指由细菌感染及细菌毒素侵袭导致的皮肤病变,病毒、细菌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均可引起皮肤感染。其中,细菌感染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由表皮常驻细菌引起的皮肤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二是由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三是细菌感染相关的皮肤病,如痤疮的发生发展与丙酸痤疮杆菌密切相关。

“目前细菌性皮肤病的诊疗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体现在对这些感染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人群易感性、微生态菌群对一些复杂皮肤病发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药物方面,近几年新型外用抗生素如夫西地酸和一些新型口服抗生素的研发给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所以,目前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的临床治疗已经不是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相反,如何认识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正确的临床处理路径是医生需要重点把握的方向。”刘维达教授介绍。

国内脓疱疮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脓疱疮是由金黄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多发生于儿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卫生意识的提高,该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刘维达教授表示。

刘维达教授认为,总体上看,保持皮肤体表健康,减少微生物定植,有助于降低脓疱疮等感染性皮肤病发病率。而对于感染性皮肤病的诊治,治疗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民众的皮肤健康防护意识。

湿疹治疗需考虑微生物的清除

刘维达教授表示,正常皮肤拥有完整的皮肤屏障,而发生湿疹后,皮肤屏障被破坏,细菌定植增加,引起感染。与此同时,细菌的定植也可加重湿疹的症状。目前,相关研究发现,以细菌为代表的病原微生态菌群和皮肤病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儿童的特应性皮炎、顽固性湿疹、银屑病等,都有研究揭示皮肤病与微生态菌群的局部紊乱相关。由于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在皮肤局部释放抗原,引起了局部皮肤组织发生变态反应,导致疾病加重。“目前这种‘菌群相关’疾病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已初步明确,所以在治疗湿疹的过程中,需考虑到局部微生物的清除,包括合并运用抗生素。”刘维达教授强调。

引流措施有助于伤口愈合

伤口或渗出物的引流是皮肤组织愈合过程的必要部分,渗出液中含有蛋白质和从血管中排出的细胞,通常发生在炎症部位,处理得当有助于伤口的愈合。比如细菌感染形成的脓疱、囊肿、疖肿等情况,需进行必要的引流措施,把里面的渗液释放出来,以减轻皮肤组织的压力,缓解皮肤炎症的严重程度。因为渗液表面是细菌滋生的温床,给细菌提供了大量营养,且潮湿的皮肤细菌也不易被清除,所以这时需及时用抗菌敷料、抗菌制品对皮肤表面进行护理,以减少皮肤表面的湿润程度,进而减少微生物的定植。

如果湿疹表面或是皮肤感染的皮损表面已有明显的渗液或脓液,为加快皮肤表面干燥速度,可选用溶液等湿性外用药物。这种以湿治湿的方法,是皮肤科使用外用制剂的一个重要原则。

细菌分离培养和药敏鉴定可有效规避耐药现象

面对细菌性皮肤病,刘维达教授建议,尽可能选择广谱抗菌药物,最好是选择近几年新出的抗菌药物,如夫西地酸、莫匹罗星等。应用历史较长的药物,如红霉素、金霉素等药物经过多年与人体微生物反复接触,微生物慢慢对这些药物产生耐药性,治疗效果较差。

若细菌感染性皮肤病久治不愈,刘维达教授建议,可以考虑进行局部细菌分离培养并开展药敏鉴定。若出现顽固性感染,如穿通性毛囊炎、顽固性细菌毛囊炎等迁延不愈的情况,需将其脓液经过分离培养,再通过药敏实验,判断病原菌是否已产生耐药。目前临床发现患者产生耐药现象的情况越来越多,需及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药敏鉴定,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当患者无既往病史或反复就诊后仍然不能完全治愈时,需高度怀疑患者是否已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此时,需明确患者是自身免疫力下降,还是病原细菌已经产生耐药。医生需对患者是否产生耐药性提高警惕,及时帮患者解决问题。”刘维达教授表示。

编辑:孙富康

排版:郑梦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365skill.com/zlsztf/71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