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是一名基层医生,扎根乡村已有十余年。他医术并不算高明,但靠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对中草药的熟悉,村里人都愿意找他看病。
一天清晨,村民李婶匆匆忙忙地跑到张远的小诊所,大声嚷嚷着:“张医生,快救救我家老李,他晚上吃了一些药,现在肚子疼得翻来覆去,脸都白了!”张远一听,赶紧跟着李婶去了她家。
到了家里,只见李大爷蜷缩在床上,脸色蜡黄,额头上冒着冷汗。张远试探性地问:“老李,昨晚吃了什么药?”李婶在一旁抢着回答:“就是那个龙胆泻肝丸,听说清肝火特别好,老李最近脾气暴躁得很,我看着他气色也不好,就让他吃了两粒,没想到出了这样的事。”
张远皱了皱眉头,心里有些疑惑:龙胆泻肝丸是一种常见的中成药,按理说只要按量服用,不至于出现这么严重的反应,难道是……张远仔细检查了一下,发现李大爷的情况确实不太对劲,医院观察。
几天后,李大爷的情况虽然稳定下来,但医生的检查结果让李婶大吃一惊。老李的肾功能受损,虽然还不算严重,但医生明确指出,这与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不无关系。李婶又气又懊悔,喃喃道:“这药不是清肝泻火的吗?怎么还伤了肾?”张远沉吟了片刻,决定向李婶解释清楚。
龙胆泻肝丸的主要作用是清肝胆湿热、泻火解毒,这种药以龙胆草为主药,辅以黄芩、栀子等清热药材,配合木通、泽泻等利湿成分,确实能够快速缓解肝火上亢、头晕目眩、口干口苦等症状。
它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泻火”类药物,针对湿热内蕴、肝胆火旺的病证效果显著。可问题就在于,这类药物的药性寒凉,长期服用容易损伤脾胃,甚至影响肾脏功能。尤其是像李大爷这种体质较为虚弱的人,贸然服用,很可能适得其反。
张远回忆起他前不久读过的一篇中医文献,里面提到过龙胆泻肝丸的适用范围和禁忌症。根据《中药学大辞典》的记载,这种药的确对湿热体质的患者效果很好,但如果身体偏寒,或者存在肾功能不佳的隐患,服用后可能会加重病情。
张远分析,李大爷平时劳累过度,身体早已不如从前,肝火旺盛只是表象,根本原因可能是脾肾不足,贸然用药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已经疲惫的肾脏雪上加霜。
李婶听完后连连点头,感叹自己不该轻信药店的推荐。她又问张远:“那这药是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张远摇了摇头,告诉她,龙胆泻肝丸是好药,但得看场合、看病因。
比如,湿热下注导致的带下病、阴囊湿疹、尿路感染等,用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对于因肝火旺盛引起的头痛、耳鸣等症状,龙胆泻肝丸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前提是用药得当,不能随意服用,更不能长期依赖。
中草药讲究对症下药,最忌讳的就是“一药治百病”的误区。张远想起村里还有不少人喜欢囤药,觉得有个头疼脑热就能拿出来用。他决定趁着这个机会,再次提醒村民们不要盲目用药。于是,他在村子里组织了一堂健康讲座,重点讲解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讲座当天,张远特意提到了龙胆泻肝丸的案例。他告诉大家,这种药虽然效果好,但也不是万能的。例如,对于肝火旺盛型高血压患者,它可能是有效的辅助治疗药物。
但如果是虚火上炎的人群,比如更年期女性、体质虚弱的老年人,用了反而会不好。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只有对症,药效才能发挥;反之,不对症的药,再好也会变成毒药。
会后,一名年轻的母亲找到张远,告诉他自己的孩子最近总是眼睛红肿,听说龙胆泻肝丸能清肝火,她正准备给孩子试试。
张远赶紧劝住了她,耐心解释道:“孩子的眼睛问题可能是上火,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感冒、过敏,甚至视疲劳,不能一概而论。孩子的体质还在发育阶段,用药一定要特别谨慎。”
回到诊所后,张远坐在桌前,感慨中医药的复杂和微妙。他想到,很多人对中药的认识还停留在“草本无害”的误区中,殊不知,有些药的确是双刃剑。龙胆泻肝丸并不是“肾脏杀手”,但它的确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否则可能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那天晚上,李婶特意给张远送来了一篮子鸡蛋,感谢他对老李的救治和对村民们的细心提醒。张远看着泛着微光的鸡蛋,心里却想着那些还没发现问题的人。他决定在未来的日子里,用更多的时间为村民普及中医药知识,尽自己所能,守护这个小小的村庄。
转载请注明:http://www.365skill.com/zlsztf/11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