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前辈曹颖甫曾由其门人根据记录的医案发挥成《经方实验录》一书,堪称研究经方的经典著作。作为一个中医学人,在门诊跟着师父学习时,那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个个精彩的经方案例常让我回味再三,虽然我们也保存着治疗的记录,但医疗的记录却远远不够承载亲身经历者的所思所感所想。长久以来的遗憾,促使我开始撰写一个观察、记录、思考经方的系列,希望能让更多人能感受到经方和中医的美好,也同时致敬各位热爱经方,以自己的学养启发后辈的中医先贤们。写完第一篇后,我请师父为这个系列起个名字,师父说那就叫“经方新一记”吧,取上海话中创新之意,虽然我觉得好像走进了柯南开的茶餐厅......无论如何,今日开业,愿宾客尽欢,开张大吉。
中医有句俗话叫:“内不治喘,外不治癣”,这正说明了呼吸系统和皮肤系统疾病虽谈不上凶险,但是由于病因复杂多样,病情缠绵难愈,非常考验中医的治疗水平。由于我女儿小时候生过极为严重的湿疹,我有一年多时间晚上几乎都没有好好休息过,因此每当临床上碰到皮肤病的病患,我都感同身受他们的痛苦,其中有一位阿姨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位阿姨本来在小新老师处调理身体,原本虚弱的状态慢慢有了起色。然而自去年年底开始,她的小腿上开始发起了湿疹,慢慢延及全身,皮肤红肿瘙痒伴有渗水,到最后可以说是体无完肤,卧不安席。平时我们碰到的湿疹病人也不少,治疗湿疹的手段也相当丰富,所以起初我们并未觉得这次湿疹有何特别之处。两三个月下来,我们采用了健运脾胃、培补中气、清利湿热、养血熄风等多种思路以及内服、外洗、外擦多种手段,然而病情却未见改善。我清楚地记得,阿姨每次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医生你先不要治疗我其他的病了,先把我的湿疹治好吧,我实在太痛苦了。”虽然她对中医的治疗理念并不太理解,中医从来都不是从小处着眼,见咳就是止咳,见血就去止血,但是这几个月的病情确实给她带了莫大的痛苦。阿姨还告诉我们一个细节,由于湿疹造成了全身皮肤的瘙痒溃烂,为了减轻这种痛苦,她每天用盐水去擦拭伤口,只有盐水擦拭伤口带来的疼痛方能减轻几分湿疹的痛苦。原先的经验都未能起效,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突破局限,找到一个新的思路。阿姨当时两脉都是浮沉无力,中取弦缓。舌质淡,薄白苔。除了湿疹之外,其余并无特别不适。我当时恰巧正在学习余国俊先生的书,他谈到他在治疗皮肤病时经常借鉴李可老先生的乌蛇荣皮汤。于是我就跟小新老师提到是不是要借鉴这个思路,用一些比较峻猛的虫蛇类药物来治疗顽固的皮肤病。平时在临床时,小新老师不到必要时,是很少选用血肉有情之品的。他十分认同孙思邈所说“杀生求生,去生远矣”的价值观,况且用贵重的药材,也违背了“不贵难得之货”的道家精神,还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小新老师看着乌蛇荣皮汤的方子,突然说到“桂枝汤!桂枝汤是一个思路!”我原先看乌蛇荣皮汤,注意力一直放在乌蛇上,竟然没有发现组方里竟然含有桂枝汤。随后小新老师说出了病机——营卫不和,津不化血,他选用了当归建中汤这个方子。只要学习过经方,桂枝汤调节营卫这个功能,想必是非常熟悉的,用桂枝汤来治疗皮肤病在临床上也非常常见。可是病人此时并没有桂枝汤的脉浮缓、自汗出、畏风等典型症状,况且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还加倍用了芍药,加上了当归、饴糖,变成了当归建中汤,这又是为何呢?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五味药组成。我们首先可以把生姜、炙甘草、大枣看成一个组合,它们进入人体后,来到人的脾胃系统,给虚弱的脾胃补充了津液,好比给汽车加满了油。然后我们把桂枝和芍药看成另外一个组合,它们俩阴阳合抱就像发动机一样,将这些补充的能量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部分。一个深谙桂枝汤结构的中医师就会根据病情的需要来调节桂枝和芍药的比例。比如说当我们需要加强阳化气的功能时,我们就将桂枝加量,代表是桂枝加桂汤,可以用来治疗心阳不足引起的奔豚之症。奔豚之症的本质是由于人心脏的阳气不够,造成心肾这条纵轴能量的失衡,上面虚了,下面感觉起来就相对实了,因此就好像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在冲击心脏。经方治疗奔豚的方式并不是举起屠刀,而是扎紧篱笆,通过加强自己的正气来回复原有的平衡。再比如当我们需要加强阴成形的功能时,我们就将芍药加量,代表是小建中汤。小建中汤是治疗腹部拘急疼痛的一张名方。由于中焦虚寒,脾胃系统得不到必要的营养,因此引发了腹部经脉的拘挛,造成了疼痛。曾经碰到一个小朋友肚子疼得在地上打滚,医院检查打点滴几天毫无寸效,结果到诊所一看是小建中汤证,一碗甜甜的汤药下去立马活蹦乱跳,效果惊人。回到这位湿疹病人身上,我们把人体的体液系统和血液系统也看成一对阴阳。这两个系统本来是互相支援、互相平衡的,但是当身体的平衡被打破之后,我们看到人体大量的体液堆积在皮肤表面,无法回到血液系统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外的体液无法被吸收利用,自然也就变成了垃圾,引起了瘙痒、渗水、溃烂等一系列症状。我们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重了芍药的力量,就是告诉身体要把体液往里面收,同时配合当归,身体就有了更加明确的指示,往里收的方向是血液系统。开完这张方子后,我是非常兴奋的,且不说疗效如何,我对桂枝汤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星期后,病人来复诊了,那个唉声叹气的阿姨不见了,仅仅一个星期的药就让她几个月顽固的湿疹都收口了,而且瘙痒大大减轻,接下去只要继续调理即可。对于这个病例我的感受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对人的,也有对中医的,我在坐地铁回家的路上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病人是医生的老师,对患者永远要抱着一份尊重。他们以自己的病痛带给了医生更多对疾病、对人体的认识。没有病人的信任、配合和坚持,医者无法进步。中医太美,即便我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在病人恢复健康的那一刻,内心仍然充满了深深的感动。最后,桂枝汤号称万方之祖,我以前一直不太理解,但是事实证明,果然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啊!达摩大师阐述壁观: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关于达摩大师的壁观,净慧老和尚这样开示:
我们要安心,就要使心成为一道墙。这道墙不是土墙、不是泥巴墙,而是铜墙铁壁,连苍蝇蚊子都钻不进来,任何细菌都侵蚀不了,像这叫心如墙壁。要把这个心防护得像一道墙,任何的尘劳妄想、世间物欲都无法侵蚀进来。
我们现在也用这样的比喻——“筑起一道心里的长城”。这个长城做什么用呢?社会上的人用来防腐败;我们修行人防止烦恼无明妄想的产生,防止外面一切物欲对我们的侵蚀。
要做到心如墙壁必须“外息诸缘”,外在的一切的缘都要让它法住法位,互不干扰。外缘息是息不了的,就让一切法住在它应该住的地方就可以了,互不妨碍,你不要去攀缘它就没有关系。因为一切东西都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都是自己找的,没有什么烦恼会跑到我们心里来,都是我们去攀缘所致。我们能够让一切东西安住它的本位,不去攀缘,就是“止息诸缘”。什么缘呢?“苦乐忧喜,人我是非”,如是等等而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太难太难!
洞山禅师有一句开示,说我们修行人,要防范心里的种种攀缘,必须要有进入到蛊毒之乡一滴都不沾身的警觉心。蛊毒者就是吸血虫,过去江苏、广东等地方都有。血吸虫病很容易传染,你只要喝上一口水,只要脚挨到有血吸虫的地方,这个虫就进入到你的身体里。一辈子摆脱不了。我们修行人必须把一切攀缘心看作是蛊毒。将要进入蛊毒之乡的时候,我们修道学佛的人,不可沾着一滴水。能够这样来对待一切人我是非、苦乐忧喜,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修道就不愁不成功。
对内要“内心无喘”。从修行的用心方面来讲,我们心要越用越细。比如说修数息观,“息有四相,风喘气息”。我们用心的时候,不能在“风”上用心,不能在“喘”上用心,不能在“气”上用心,要在“息”上用心。在“息”上用心,就能够如丝如缕、若有若无,气息就会越来越细,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让观照、觉照的力量不要有间断,不要有起伏,要真正做到绵绵密密。时时刻刻能够观照当下,这也是“内心无喘”。
做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就能够心如墙壁。心如墙壁就能够把一切内外的攀缘干扰一眼识破。就能真正看到诸法的本质是什么,诸法的实相是什么。诸法的本质、诸法的实相就是“缘生无自性、无自性故空”。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进入禅门,就可以入道。这就是达摩讲的第一句口诀,“如是安心者壁观”。
但是到了壁观是不是就究竟了呢?我看还不是。那叫入道,仅仅是个起点而已。记得过去周恩来总理写过一首诗,里边提到菩提达摩大师的这个公案,叫做“面壁九年图破壁”,面壁九年不是目的,要穿透这个墙壁才是目的。“面壁九年图破壁”,这句话讲得非常有深度,用世间话来说,就是来一次飞跃、一次突破;用修行的话来说,就是开悟。所以说做到心如墙壁以后还要把这个墙壁捅破,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一切任运,一切随缘度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做到这样了,那就是修行到家了,有一个结果了。
城隍庙有副对联,妙不可言:
上联:阳世三间,积善作恶皆由你;
下联:古往今来,阴曹地府放过谁?
横批:你可来了。
有没有惊出一身冷汗?
所以《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又说:“心起于善,善虽未为,吉神已随之;心起于恶,恶虽未为,凶神已随之。”
只因为,因果承负,乃是天地之律。
一、善恶有报?一个千古谜题
因果承负之律不容怀疑,凡事有其因,必有其果,此为常识。而我们却见惯了好人没好报、恶人荣华富贵的事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善恶真的有报,还是老天总是开小差?
不是的。你看到的善恶不报,不过只是表面。
不报,是因为你看得太近。一件事情从因到果,不一定是即时的,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酝酿。而无论如何,最终总能呈现出来。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不报,是因为你看得太自我。人不是孤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而是与亲朋好友的联合体,在别人眼里亲朋好友与你也是一体的。你遭到别人的怨恨,他报复的可能是你的父母孩子;你施恩于人,别人照应的可能也是你的父母孩子。所以善恶有报,不一定报在自己。这就是《周易》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不报,是因为你看得太简单。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做着好事或坏事,其中的因果关系也在不断地矫正与权衡,最终呈现出的结果自然就是另外的样子。多行善与多作恶,关系的则是天平向哪一边倾斜。
不报,是因为你看得太浅显。善心是开放、有爱、端正的,恶心则是封闭、冷漠、扭曲的。所谓“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一个存善心的人,活得坦荡自在,人际温暖和谐;一个存恶心的人,则活得冰冷孤独,在猜忌中战战兢兢;两者的生存质量天上地下。所以不能只用寿数和物质回报,简单去衡量善恶之报。
一句话:做个善良的人,本身就是上天对你最大的厚报。
二、行善自有天知
德,很多人以为是修养,其实是智慧。善,很多人认为是品格,其实是高明。积德无需人见,冥冥自有天定;行善自有天知,天地间因果循环不爽。
《周易》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民谚也说: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行善合于大道,积德去祸得福,对此儒释道莫不认同之。
1道家:人存善念,天必佑之《老子》第七十九章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无亲,是因为天道无所不容,对万物一视同仁;常与善人,是因为只有“善”合于宽容世间、利益众生的天道。
既然天道对我们一视同仁,做不做得成一个大写的人,就全靠我们自己,你的选择决定着你内心质地的高下,你人生格局的宽窄。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善之一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累土,行不行善、积不积德,最终将造成人的天壤之别,有人众星捧月,有人万劫不复。很多人都知道行善积德是人道、伦理、儒家,其实更是天道、
规则、道家。
2儒家:人有善行,众必敬之《孟子·公孙丑下》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儒家的道,就是德,就是善,就是仁义。合道之人,内心大度,气质平和,举止得体。他的为人,让人如沐春风;他的行事,让人信赖有加。这样的人不受欢迎什么人受欢迎?这样的人不能一呼百应什么样的人能一呼百应?这样的人不能成人成事,什么人还能成人成事?
春秋名相管仲也说:善人者,人亦善之。人心是一个感应器,你善待他人,别人自然会感受到。人也都有回报的本能,所以又怎会不同样善待于你?如此,则人人一心暖意,人间处处和谐。
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说: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行善事积德性,不仅关乎自己,更关乎家庭子孙,你的德性影响着家风和子孙,在别人眼里你与你的家人也一体不分,所以你行善,自然就是为家庭子孙积德。反之,你作恶,也是在为家庭子孙积累罪孽。
有修养的善人,人们称之为君子。对此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就是君子。大道至简。
真正的智者,还能更进一步知道,如果积累的是善因,所得的还会是善果。所以行善,总是和积德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智慧的差别。正是因为智慧深远,所以道家才讲慈悲。
凡夫自私故眼光窄小,于是路越走越窄,人生很容易就进入恶性循环;智者悲悯故眼界大,于是路越走越宽,一心内大天大地,身外路天高海阔。是大是小,只在一念善恶;何去何从,只看如何抉择。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你行善、积德,就算福还不到,祸却已经远去了。而福气,早晚也会来的,来得越晚,福气就越大。
作者:黄信阳
家道中落,工作受挫
情场失意,生活总是起起伏伏
小说如此编,电视如此演
而自己的生活竟也这般“纯属巧合”?!
想到这里,小明捂着饱经沧桑的心
来到法师跟前:“大师!
我已看破红尘!请您动手吧!”
只听大师缓缓问到:
“红尘滚滚,你真的看破了吗?”
红尘滚滚,缘浅缘深,生活中不少人因为种种缘起缘灭的无常示现而饱受烦恼,在历经一番无果的抗争后,便选择在朋友圈“看破红尘”,开启“佛系生活”。
然而“红尘”究竟为何物?“看破红尘”是逃避现实的借口?还是通达解脱的大道?本期讲堂,我们来聊聊“红尘的真面目”。
问世间,红尘为何物?○一时的飞尘
红尘,这一当红“佛系用语”其实并非出自佛教,而是起源于诗词歌赋。
东汉年间,当班固站在长安的高阁之上,看到城内三条广路、十二通门、近千里弄间,人流往来,车马不息,卷起西北特有的黄土,染上落日的余晖,一时烟云无二......
于是,他在描写长安的赋中又添上一笔“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而“红尘”也就有了第一个释义,那是落日时分,染着夕阳色彩的飞扬尘土。
○一时的人世
而与之相比,我们其实更熟悉的是南朝以后对“红尘”的另一种解释,那是记忆的旋律,是人世的繁华:
????~
“让我们红尘作伴
活得潇潇洒洒
策马奔腾
共享人世繁华...”
因此古人所说的“看破红尘”,往往指厌倦了人世繁华,转向宗教或山林,以寻求身心的安宁与解脱。
然而,佛教所说的“看破红尘”其实与它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与如今许多人为了躲避现实的戏说更是截然不同,那佛教是如何看待“红尘”,又是如何“看破红尘”的呢?
如何是“红尘”?○尘本不红
严格来说,佛法并无“红尘”或“看破红尘”一说,相对的,佛法只讲“六尘”,什么是“六尘”呢?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
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我们的六根就像那一粒粒红尘,本来清净却因外境而染着,因染着而造业。我们无法改变外境,但却可以改变自身,而改变的过程,便是“看破”的过程。
红尘,如何看破?但“看破红尘”,并不意为着要归隐山林、消极避世、或是安心做一条咸鱼,而是要我们透过这个繁华世间,透过种种烦恼,观照到清净的本质,从而用积极的心态去为人处世。
无相禅师曾在行脚途中感到口渴,便向路遇踩水车的青年讨水喝,有了下述对话:
-“禅师,待我看破红尘,我要寻一处隐居,参禅打坐,远离尘嚣。”
-“何时看破?”
-“等找到一个能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
-“你了解水车,如果水车全浸水中,或脱离水面会如何呢?”
-“全浸于水,会被急流冲走;完全离水又车不上水。”
-“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五欲的潮流冲走;纯然出世,自命清高,也只能空转不前。”
所以禅宗才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隐来隐去,都在外境的六尘中,若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何处不红尘?又如何能看破?
如果安定身心、心无挂碍,处处皆净土,又哪里有红尘可看破?
世间本就无红尘,自然无法看破,我们看不破的,是自己动荡飘摇的心。
文章来源:上海玉佛禅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365skill.com/rhzlsz/6273.html